BICHEM集團全球業務
近年來,中國鋰業產能過剩愈演愈烈,業界「老鼠賽跑」現象隨處可見,甚至引發了災難性的傾銷。中國政府已明確表示要整治這些惡性競爭。鋰業作為新能源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基石,生產週期性明顯,產能過剩必然引發惡性競爭。在當前這種「反老鼠賽跑」的環境下,鋰價自6月下旬以來一路飆升。在經歷了四年的低迷之後,這波上漲行情還能持續多久,但仍是未知數。
一、鋰資源儲量及分佈
鋰產業鏈上游由鋰礦和鹽湖組成,鋰礦和鹽湖產出鋰輝石和鹵水。從中提取和加工的化學物質包括各種鋰鹽和金屬鋰。其中,鋰鹽主要用於生產碳酸鋰和氫氧化鋰,這兩種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成分。以鋰鹽為原料生產的主要產品包括碳酸鋰、氫氧化鋰和氟化鋰,分別用於製備磷酸鋰正極材料、三元正極材料和電解質六氟磷酸鋰。其中,碳酸鋰是鋰鹽生產中最重要、最核心的產品,主導全球鋰鹽的產量和市場需求。
全球鋰資源儲量的60%來自鹽湖提煉的鋰,另外40%來自鋰礦石。然而,從產量來看,鹽湖提煉的鋰僅佔40%,而礦石提煉的鋰則佔60%。造成這種儲量與產量不符的原因在於鋰礦石的品位。由於鋰礦石的品位高於鹽湖鹵水,鋰礦石的生產流程更簡單,品質更可靠、更穩定,成本也更低。
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22年發布的數據,全球鋰資源儲量總計1.3億噸LCE(碳酸鋰當量,即從鋰資源中可提取的碳酸鋰的理論量,是國際公認的鋰含量標準計量單位)。儲量排名前五的國家依序為:智利(4,650萬噸)、澳洲(3,100萬噸)、阿根廷(1,350萬噸)、中國(1,000萬噸)、美國(500萬噸),合計佔全球儲量的81%。
鋰礦石和鹽湖初級產品中鋰的理論品位排序為:鋰輝石>鋰雲母>鹽湖鹵水。品位越高,加工越容易,成本越低。
基於上述訊息,我們接下來將以碳酸鋰為例,討論鋰價的兩個週期作為證據,進一步探討鋰產業的走勢。
二、 鋰價的兩個週期
過去十年,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經歷了兩個週期。
第一個週期始於2014年,持續6年,在此週期中,電池級碳酸鋰售價從2014年的3.8萬元/噸,在2017年達到峰值15.2萬元/噸,隨後回落至2020年的5.2萬元/噸。
整體來看,電動車需求成長、鋰業供給週期較長、資本投機等因素共同導致了這個週期的發生。
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,國家於2014年推出了電動車購置補貼、免徵購置稅等政策,並提出2015年和2020年電動車銷量分別達到50萬輛和500萬輛,這些政策直接刺激了中國電動汽車廠商的產能擴張。 2015年至2017年,中國電動車銷量從33萬輛躍升至77.7萬輛,年複合成長率達53%,帶動動力電池需求成長,2017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年增38%,其中電動車貢獻率超過60%。 2017年起,中國補貼開始逐步退坡,2018年補助准入進一步收緊,2022年12月31日,國家補貼正式取消。儘管如此,仍有地方政府積極推出補貼政策,支持電動車的發展。
比較發展歷程,可以發現國家補貼政策的推出、退坡、退出與碳酸鋰價格週期同步。然而,電動車的年度產銷數據並未與碳酸鋰價格呈現完全同步的變化。電動車產量從2014年的7.85萬輛成長到2024年的1,288萬輛,年複合成長率約為66.6%;銷量年複合成長率約為67.2%。因此,國家補貼或許會刺激碳酸鋰價格上漲,但並非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。
轉向鋰供應。 2016年至2024年,中國碳酸鋰產量從7.8萬噸LCE成長至70.1萬噸LCE,年複合成長率為31.5%;而其他國家碳酸鋰產量從7.2萬噸LCE成長至62萬噸LCE,年複合成長率為30.1%。這八年間,電動車產銷複合年增率分別為49.5%及49.7%,成長率明顯快於碳酸鋰產量。這兩個數據並未顯示出明顯的供需失衡現象。
從國內外碳酸鋰總產量年增率數據可以看出,產量增速基本上與價格同步:碳酸鋰價格下跌,總產量年增速隨之下降;價格上漲,總產量增速隨之上升。由此可以推斷,碳酸鋰生產企業會根據碳酸鋰價格調整產量。雖然增速有所變化,但產量成長趨勢基本上保持不變。
因此,碳酸鋰價格的大幅波動可能主要與資本有關。中國電動車保有量成長速度較快,但絕對佔比仍較低,即使到2024年也只有11%。汽車市場潛力巨大,是國民製造業的支柱產業,低保有量賦予了碳酸鋰巨大的空間。因此,碳酸鋰在第一個週期的波動與資本炒作密切相關。
第二個週期始於2020年,碳酸鋰價格從2020年的5.2萬元/噸上漲至2022年的38.5萬元/噸,隨後開始下降,2024年碳酸鋰年均價格為8.9萬元/噸,截止2025年8月,碳酸鋰價格約為8.2萬元/噸。
碳酸鋰價格暴跌的癥結在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中斷。 2020年三季度,隨著歐洲補貼政策的陸續出台,需求回溫帶動價格上漲。 2021年,鋰期貨的上市吸引了大量投機資本湧入,推動碳酸鋰價格創下歷史新高,全年均價達到38.5萬元/噸。然而,資本吹大的價格泡沫難以長久維持,碳酸鋰價格隨後再次進入下跌通道。自2021年以來,全球碳酸鋰產量年增率持續超過30%,2023年更是高達65%,遠超過新能源汽車產量成長。產能的快速擴張必然引發碳酸鋰價格的大幅下跌。
從這兩個週期來看,供需平衡和資本投機應該是影響碳酸鋰價格的主要因素。
三、以史為鑑:「反老鼠賽跑」情勢下,鋰價上漲能持續多久?
2025年1-7月,中國碳酸鋰產量50.15萬噸,進口量14.14萬噸,總計64.29萬噸,前7個月碳酸鋰產量及進口量均已超過2023年全年,佔2024年全年產量的91.7%。
價格方面,8月碳酸鋰價格為8.2萬元/噸。根據摩根士丹利分析,2024年預計鋰礦產量約148萬噸,其中鋰化工產品生產成本超過8萬元/噸的產量約35萬噸,其中虧損超過15萬噸,生產成本超過9.65萬元/噸。因此,鋰化工產品生產成本約為8-10萬元/噸。鋰電廠商利潤仍偏低,間接印證了供應充足。
需求方面,2025年前七個月,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,鋰需求持續飆升。儘管如此,鋰化學品供應仍高於需求,導致價格持續疲軟。
但科技進步催生了其他鋰需求,包括固態電池、低空經濟、機器人等。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、循環壽命、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遠勝於目前的鋰離子電池,因此也獲得了政策支持。摩根大通預測,如果全固態電池佔據電動車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,鋰需求預計將成長2%。
低空領域,無人機和垂直起降飛機(eVolT)值得關注。中泰證券認為,民用無人機市場已接近飽和,而工業無人機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。預計2026年工業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3,018億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50%。另一方面,相較於電動車,eVolT對鋰電池的要求更高,鋰電池將成為固態電池的主要消耗者。儘管eVolT尚處於起步階段,但保時捷諮詢預測,到2030年,全球eVolT市場規模可望突破2,000億元。
機器人方面,德勤數據顯示,2025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400億美元;到2035年,將超過1,950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17.1%。摩根大通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則更為大膽,預測2035年,其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5,000億美元。機器人市場對鋰電池的需求無疑將是長期推高鋰價的關鍵因素。
長期來看,鋰價目前處於低位,鋰生產商獲利能力不足,價格下跌空間較小。 「反老鼠賽跑」的出現,加速了產能過剩的去化進程。需求端,電動車滲透率持續偏低,銷量大幅成長;機器人、低空經濟、固態電池等技術的發展,釋放出鋰價的巨大潛力。
我們仍然可以預期每年都會激增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