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CHEM集團全球業務
碳酸鋰(Li 2 CO 3) 是鋰電池、玻璃陶瓷和製藥業的主要原料。鋰沉澱製程直接影響成品的純度和產率。在鋰沉澱過程中,採用化學沉澱法將鋰離子轉化為固體碳酸鋰,反應條件和操作參數對於確保產品品質至關重要。本文將系統性分析鋰沉澱的關鍵參數和純度控制方法。
一、析鋰的基本原理及析鋰反應式分兩條路徑解釋:
1.直接炭化:
LiCl或LiOH+CO 3 2- → Li 2 CO 3
+其他副產物。在高溫下(如≥95℃),鋰離子與碳酸根離子在鹼性環境(如高濃度Na2CO3溶液)中反應生成不溶性碳酸鋰沉澱。
2.間接沉澱法(以碳酸銨為例):
LiCl + (NH₄)2CO₃ → Li2CO₃
+ 2NH₄Cl
使用碳酸銨作為沉澱劑時,反應速度相對較慢,需要延長反應時間(60~120分鐘,最佳反應時間為90±10分鐘)才能確保沉澱物完全。
II. 鋰沉澱反應條件的最佳化
1. 最佳溫度範圍
碳酸鋰沉澱的溫度需依原料特性及製程目標進行調整,核心範圍集中在70~95℃之間。
· 高溫條件(90-95℃): 在鋰長石提純等製程中,維持90-95℃可加速Li⁺–CO₃²⁻反應速率,減少雜質包覆,提高鋰析出效率。例如,鋰析母液脫碳時,需加熱至70℃以促進CO₂揮發。
· 溫度對雜質的影響:低溫(<70°C)可能導致Li₂O沉澱不完全,增加母液中鋰的損失。過高的溫度(>95°C)可能會加劇成核現象,導致鈉和鎂等雜質混入晶體結構。
2. pH控制策略
鋰沉澱系統中的pH值需要分階段調節,以平衡反應效率和雜質去除:
· 沉澱階段pH:碳酸鈉濃度控制在1.5~2 mol/L時,反應溶液pH值需維持在8.4~9.2之間,此範圍可確保Li₂CO₃優先沉澱,同時抑制Na⁺、SO₄²⁻等雜質的共沉澱。
· 脫碳及母液處理:沈鋰後,加硫酸調節母液pH至6~7,釋放殘餘CO₂,再升pH至12.5進行鈣鎂絡合,利用NaOH中和,使金屬離子沉澱。
· 洗滌階段pH值:洗滌母液的pH值一般在10~12之間,需要中和處理才能達到排放標準。
三、提高純度的關鍵技術
1. 雜質去除工藝
· 物理化學結合法:
洗滌、離心:粗碳酸鋰用95℃純水攪拌洗滌,除去表面吸附的Na⁺、SO₄²⁻等,離心分離後回收母液用於製備純鹼。
螯合沉澱:加入EDTA(如0.8kg/20000L反應器)螯合Ca²⁺和Mg²⁺離子,再以氫氧化鈉調節pH值,實現共沉澱。
逐步沉澱法:扎布耶鹽湖製程採用化學逐步鹼化,先除去Fe³⁺、Al³⁺、Ca²⁺等雜質,最後用碳酸銨析鋰,純度可達99.90%。
2. 反應條件的微調
· 進料方式及攪拌參數:
碳酸鈉必須以滴加的方式緩慢加入,以防止局部過飽和導致異常晶體成核。同時,攪拌速度控制在300-500 rpm,以確保均勻混合,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破碎。
碳酸鈉與鋰溶液的摩爾比建議為1.05-1.2(30%-50%過量CO₃²⁻),確保反應完全,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母液中鋰的損失。
3. 後處理淨化技術
· 三級二氧化碳淨化: 透過通入二氧化碳將pH值調節至中性,使微量雜質(例如Mg²⁺、Cl⁻)以碳酸鹽形式沉澱。最終產品純度超過99%,但需要透過離子交換進一步去除硫酸根離子。
· 膜分離與離子交換:對於浸出母液中的微量雜質(如Na⁺<0.2wt%),可用奈米濾膜截留大分子雜質,或用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金屬離子。
四、品質控制和製程改進方向
1.分析測試方法
· 常規檢測:重量法分析鋰含量,誤差±0.5%,適用於麤品篩選;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可檢測ppm級雜質,ICP-MS可分析微量元素(如Fe、Al<10ppm)。
· 形貌與結構特性: SEM觀察晶粒形貌,XRD驗證純度,IR光譜確認扎布耶型碳酸鋰的特徵峰。
2. 現存挑戰及最佳化路徑
抑制共晶現象:透過降低母液中的 Li₂O/CO₃²⁻ 比率(例如,<0.7)來減少鈉鋰共晶的形成,或引入種子晶體方法來控製成核生長速率。
母液回收:將沉鋰母液經脫碳除雜後濃縮,二次沈鋰可使鋰總回收率達95%以上。
結論
優化碳酸鋰沉澱需要係統地整合溫度、pH值、進料控制和多級純化技術。目前的最佳實務為:溫度:鋰沉澱90-95℃,脫碳酸70℃;反應體系pH值:8.4-9.2,母液處理pH值:6-7;純度控制:分步沉澱+三級純化+膜分離,結合ICP-MS線上監測,達到>99.9%的純度目標。未來的發展應著重於智慧製程參數聯鎖系統,以應對原料波動和環保要求。



